做基督徒這麼多年,發現自己和其他信徒在十誡中有一誡常常不守:「當記念安息日,守為聖日。」這有很多原因。
第一個想到的原因,就是猶太人把安息日變成一大堆規條,不能這樣,不能那樣,耶穌自己也因為法利賽人誤解了安息日,認為耶穌在安息日中醫治人是錯的,而因此責備了法利賽人守安息日的方法。所以,基督徒對安息日似乎有一個負面的起點。
第二個想到的原因,就是自己是牧師,在教會中服事,週末是最忙的時候,所有的聚會,開會,有人婚喪喜慶 ,全部都發生在週末,所以沒有什麼週末休息的概念。雖然以前牧會時,是星期一休息,但那就是辦事的時間,若是需要去銀行郵局買菜,帶小孩出去走走,全部卡在星期一,而且會安慰自己真是太忙了,「閑不下來」。而且,很有一種錯誤的心態:讓自己忙一點,會顯得自己比較重要。
第三,最重要的,到底「安息日」如何「安息」?是睡覺嗎?是看書嗎?是禱告嗎?是外出走走嗎?「安息」的目的是什麼?睡覺、看書、禱告、外出走走,可以達到這個目的嗎?這個一般講台上很少教導,有時候牧師自己是最忙的人,自己都沒有「安息」,也不知道如何教導「安息」。似乎也不能夠讓信徒學會「安息」,不然大家都不服事,教會的工作這麼多,誰來做呢?於是,推崇「忠心服事」,不推崇「安息」。
所以一個星期當中,沒有什麼特別的「安息日」,週一到週五工作,週六到週六到教會服事。因為,基督徒不用那麼「律法」。做累了,美國流行的是,有時候去度度假就好了,度假成為很多人羨慕的。牧師有時候會有「安息年」,休息,外出充電。
問題就來了,安息日看起來頗為不方便,我們都這麼多事情要做,七天都忙不完了,為什麼還要空出一天「安息」,只給我們六天辦事?為什麼「記念安息日」是十誡中的一誡?
過去這幾個月,真的很忙,主要是因為教課是第一次教,所有的預備都是重新開始。然後這是中文事奉學校的第一年,我是所有講義的總編輯,一堂課的講義就 300多頁,一個學期 5堂課,光弄這些講義,就沒日沒夜,晝夜不停的整理,睡覺起來,吃完飯後,禱告室裡,醫院複診的時候,都一直在整理講義。還要辦特會和密集課程,講了快十個小時,還有開會、小組,有人生病、生孩子、有人要離開,都需要探訪和聚會。我發現我忙到後來,心裡開始抱怨這些工作,吃力不討好,沒有報酬、沒有很多人會看,但是佔據了我所有的時間、讓我無法處理自己的事情。
昨天把最後幾篇講義整理完,發給老師、助教,鬆了一口氣,第一年的講義終於告一個段落。我只有一個感覺:「我需要安息」,「我需要安息」。我需要回到神的面前,和祂交通,和祂面對面,不是為了什麼特別的事情,不是為了祂一定要回應我什麼。就是想坐在祂的面前,享受祂,讓祂享受我的注視眼神。
在這個過程當中,祂提醒我,所有的服事要專注在祂的身上,若是忙忙忙,到後來心裡苦毒,焦距模糊,我不會服事長久的。工作需要我,但是我需要回歸安息,就算不能一整天,從半天 6 個小時開始,來到祂的面前享受祂。
「安息」必須從享受神開始。若是一個信徒不能享受「和神獨處」,他無法找到安息,因為禱告讀經不但不是「安息」,反而是「重擔」。享受神,是需要教導,需要學習的。再來,享受神,必須是刻意的,做好安排的。我必須分別時間出來,並且安排好在「安息」的時候,我要如何享受祂,讀什麼書,禱告什麼與祂親密的禱告。這是我和神約會的時間,我需要保護這些時間,不被別的事物侵犯。
當我好好享受祂、「安息」了之後,我相信我會重新得力,能夠再度健康的出發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